厉害!巴中爱玩泥巴的艺术家
李积芳做泥塑
做泥塑用的黄泥
李积芳和儿子李扶摇在非遗节上制作泥塑
用镊子修改泥塑细节
十二生肖柱礅
何仙姑石雕
泥塑作品
本报记者 王佳彬 文/图
把一块黄泥变成泥塑需要多久?今年80岁的李积芳只需要十几分钟。
李积芳是巴州区大和乡回龙村人,市级非遗项目——泥塑的传承人。他从十几岁开始做泥塑,创作作品上千件,多次获奖,参加了3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展示了巴中泥塑的高超技艺。
爱玩泥巴 从农民到艺术家
李积芳的父亲是读书人,从小父亲就教他泥塑、书画。他跟着父亲读了“四书五经”和其他书籍,只在10岁时读了一年高小。“当时街上有一个塑菩萨的王天一,他跟我父亲关系很好,告诉了父亲很多泥塑技巧,父亲又教给了我。”李积芳说。
四五岁开始,李积芳就喜欢玩泥巴,从田里抓一坨稀泥,和成泥巴娃娃,或者捏个怪物,再用桑葚汁染色,把小伙伴吓得呱呱叫。“那时候还不懂什么是泥塑,只是觉得捏泥巴好玩,经常捏个猫儿狗儿自己耍。”李积芳回忆。
没想到的是,从小对捏泥巴的兴趣和父亲在美术、泥塑方面的影响,为李积芳今后的路铺上了底色,也成就了他的泥塑人生。
“破‘四旧’”期间,李积芳不敢再玩泥巴、塑菩萨了,但他劳动之余、休息之时,坚持用树枝在地上练习画画。后来,农村宣传“五讲四美”时,李积芳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村民家的墙壁上画松鹤、四季花卉等巨幅画,很受大家欢迎。
1981年,南龛坡要修建公园,政府出文招聘能工巧匠,李积芳便前去应聘。当时的南龛公园还在建设之中,并不需要绘画、泥塑方面的人才,需要的是石雕人才,管理人员说:“如果能雕刻一尊石头龙,就可以考虑考虑。”这可难住了李积芳,他还没有做过石雕。
回家后,李积芳琢磨着,自己会绘画、会泥塑,为什么不试着做一下石雕呢?当时农村常放的电影是《哪吒闹海》,李积芳便将电影中的画面记在心里,准备用石头雕刻《哪吒闹海》。当时正值土地承包到户,李积芳白天去给别人换活儿,晚上回来点着煤油灯做石雕。
“因为我有绘画、泥塑基础,10天不到,《哪吒闹海》石雕就完成了,还没来得及运到南龛公园,就被乡里一位干部看到了,把这尊石雕拿到乡上去展览,后来又被拉到清江文化站展览了7天。”李积芳说。
最后,当《哪吒闹海》石雕搬运到南龛公园时,游客都称赞其技艺精湛、栩栩如生。李积芳作为特种艺术人才被南龛公园录取,担任专业石雕技师。“泥塑和石雕有相通之处,把泥塑作为草稿,成比例放大到石头上,就成了石雕。”李积芳说。
李积芳曾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北京首届民间艺术高层论坛代表大会,其八仙石雕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大型石像获全国石雕作品评比银奖。如今,在南龛文化产业园还能看到李积芳的作品,如现代摩崖造像如来、观音等。
技艺精湛 创作十二生肖柱礅
到南龛公园工作后,李积芳凭借自己的绘画、泥塑功底,用水泥塑大象、长颈鹿、狮子、熊猫和弥勒佛水塔等,还创作了石雕《八仙过海》。
1983年,李积芳被任命为南龛公园石雕公司经理,负责对外加工石雕,乐山八仙洞宾馆、大竹东湖公园、华蓥望晶公园、重庆沙坪坝公园都有他的八仙石雕作品,还有广元皇泽寺吕洞宾石雕、达州翠屏山唐甄石雕、大竹杨通中学大理石板刻徐氏五杰烈士像也出自他手。
“八仙的形象是我根据小人书、连环画中的图案创作的。”李积芳说,雕刻人物就要先了解人物的故事,比如张果老有什么背景?何仙姑是怎么成道的?李铁拐又是怎样一个人?要通过面部表情、举止动作等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
1988年,李积芳被调到达县地区工艺美术摄影公司,期间他在当地蒲家五高塑世界伟人像,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在蒲家英烈园塑红军烈士戴志安、牟永大等。1994年,李积芳调回南龛公园工作至退休。
李积芳介绍,巴州区奇章中学内的大型石雕《周总理像》、通江县毛浴镇列宁小学大型汉白玉石雕《列宁像》等也是他创作的。目前,李积芳已创作了千余件石雕、泥塑作品。
5月13日,记者来到回龙村李积芳家,门口的小路边放着十二生肖柱礅,根据残留的色彩和修补的痕迹,不难想象出这些柱礅完好时的精雕细琢、生动形象。
“每一个柱礅都有一个故事,这个是天马行空,这个是羔羊跪乳,这个是金猴戏棒……”李积芳一一介绍。
当年南龛公园建长廊要立12根柱头,需要12个柱礅,公园负责人要求李积芳以“古、怪、奇”为特色,雕塑12个柱礅。李积芳想到父亲教他读过的古书,便构思以十二生肖来展示“古、怪、奇”,创作了“龙游天宇、蛇居草莽、马踏飞燕、羔羊跪乳、金猴戏棒、雌雄相依、蜀犬吠日、八戒现行、群鼠觅食、舔犊情深、松鹰虎哨、狡兔三窟”12个柱礅。
十二个柱头修好后,因跨度太长,还要再加一个柱头。李积芳仔细思索后,想到了用独来独往的麒麟与十二生肖匹配,又花了几天时间打造了石雕“麟吐玉书”。
由于长年日晒雨淋,十二生肖柱礅有的地方风化、脱落了,李积芳就申请将柱礅搬回了老家,每一个破损的地方他都用粘胶和固化剂仔细修补。“这些都是我用心血创作的,不忍心看他们就这样损坏了。”李积芳说。
传承技艺 儿子成泥塑传承人
“泥塑不能露天放置,也不易搬动,因此我在南龛公园工作期间主要做石雕。”李积芳说,“石雕是个力气活,上了年纪后干不动石雕了,我还是做泥塑。”
李积芳家是一座三合院瓦房,走进左边一间屋,不由得惊叹了,满屋子都是李积芳的作品,墙上有书法、绘画,桌子上放着很多泥塑作品,有雷锋、刘胡兰、孔子等。其中有一座三人泥塑,“这个作品是我参加非遗节时,照着一本杂志上邓小平和夫人卓琳抱着孙子的照片现场制作的,名字叫《小平的晚年生活》。”李积芳介绍。
通过几十年的学习、实践,李积芳做泥塑不需要打草稿,全凭脑中的记忆、构思,照着一张图片就能捏出人物头像,其五官、神态都把握得十分准确。“做人物泥塑之前,就要想好要塑的男女老少、喜怒哀乐和面部表情,这样捏起来才胸有成竹。”李积芳说。
说着,李积芳走到门后,从一只水桶里拿出一大块用塑料袋装好的泥巴,打开袋子,用竹片切下一半泥巴,放在转盘上,只见他捏、抠、削、补、修,只用了十几分钟,一个老者的人物头像便呈现出来,五官清晰、眼睛有神,胡须、皱纹根根分明。
李积芳介绍,做泥塑用的工具主要有大大小小的刷子、毛笔和镊子,镊子是他自己做的两头尖的短竹片。做泥塑用的也不是普通的泥巴,必须去山上挖没有经过耕种的黄泥,先用锤子砸碎,去掉杂质,加水、胶水、棉花,再砸到泥巴和棉花混合均匀就可以了,用塑料袋装好,放在阴凉的地方备用。“加胶水和棉花可以增加黄泥的黏性和可塑性。”李积芳说。
泥塑捏好了,还要刷上一层固化剂,阴干十几天才算完成。把泥塑放在阴凉的地方,防水防裂,可以保存几十年不坏。
“要想得心应手做泥塑,只有多学习、多观察、多实践,‘师人不如师物’。”李积芳说,为了让人物泥塑的血管逼真,他曾用一根绷带绑住自己的手臂,以便看清人体血管的位置,应用到泥塑中。
李积芳的儿子李扶摇从十几岁开始跟父亲学习泥塑,参与了八仙石雕、伟人像的制作,还在非遗节上现场表演泥塑,也是泥塑传承人。“泥塑学起来并不难,但需要美术基础,还要坚持练习。”李积芳说,他曾到学校教学生做泥塑,效果不是很好,泥塑这门手艺面临失传难题。
受了委屈,找谁吐槽?
路见不平,去哪报料?
跟喇叭哥做朋友,你在媒体圈就有熟人了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马上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新闻真相 。
假期已过半,还有哪里好玩?零陵十大古村落等你来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郡零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村古院星罗棋布,古街古巷千姿百态,古桥古路直通两广,古色古景迷你前来。这里风景独好,这里绿色世界,这里空气新鲜,这里果甜花海,这里风水宝地,这里宜居发财。今年“十一”零陵十大古村落等你来。
涧岩头古村落风水宝地
涧岩头村,又叫周家大院,位于零陵古城以南28公里的富家桥镇,地处五岭山脉都庞岭之北麓,零陵盆地的南沿。立于村头,东、西、南三面环山,进水、贤水分别从北、西两面流过,相会于村之西北角。明代南京户部尚书周希圣第九代孙、晚清重臣周崇傅,用四句诗描绘了涧岩头村的山形水势:“左边青石挂榜,右边丹凤朝阳,门前二龙相会,屋后锯齿朝天”。
周家大院历史悠久。它是由理学鼻祖周敦颐后裔祖孙二十几代人历经明清两个朝代陆续拓展建设起来的,时间跨度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至清末民初,长达四百五十年之久。
周家大院人才辈出。周氏家族重农商,更重教育,在古院落里设有私塾,加强对子弟的教育。自明至清,周家大院出九进士,其中著名的有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周希圣、晚清重臣周崇傅等。
周家大院规模庞大。由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新院子、子岩府、四大家院六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大院组合而成的宅院群。占地面积近120余亩,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是一组包含门楼6座,正、横屋180多栋,大小房屋2000余间,天井136个,廊(游)亭36座,走(回)廊、巷道43条的明清古民居宅院建筑群。
周家大院布局严谨。自西向东呈北斗七星形分布。从最西端起,北斗星柄一线依次排列着老院子、新院子、红门楼、黑门楼和四大家院;在北斗星斗勺的位置上,庄严宏伟的子岩府独占其中。六座院落的平面布局,借山形水势,总体设计上采用“中轴对称平衡”。每个院落的正中为主体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排列照壁、门楼、厅堂、正堂等建筑。以主体中轴线为对称轴,东西两边依次布置横屋。表现严谨有序,体现时代特征。
周家大院装饰精美。大院建筑所采用的装饰技艺,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所有的工艺手法,木雕、石刻、砖雕、琉璃、彩绘、壁画、镶嵌、堆叠、塑饰等等,匠心独运,技艺精湛,历史文化含量丰富,民族民俗气息强烈。更为独特的是,大量的莲花雕饰图案在所有的院落建筑中浓墨重彩的给以表现。都十分张扬地彰显了“爱莲”的主题,反映了周子“君子爱莲”作为一种遗风对家族内部的深刻影响。
周家大院是湘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民居群,又是明清时期历史传承与延续最久的名门望族大院落建筑群,享有“潇湘第一古宅院”、“湘南民居瑰宝”等盛誉。
2007年,涧岩头村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周家大院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涧岩头村被公布为湖南省第三批特色旅游名村。
赵家湾古村落精美绝伦
赵家湾古民居是迄今为止,在永州市零陵区继周家大院后所发现的古建筑群中体面积最大、房屋最多、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
赵家湾古民居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70公里的大庆坪乡田家湾行政村内,距旅游胜地桂林市约两小时的车程。
目睹赵家湾一座座、一栋栋神奇老古的建筑,让人浮想联翩,据介绍,赵家湾古民居是清朝时期该村唐氏家族中一个叫唐敏春和唐太倍两人历时十余年修建的私家宅院。始建于1661年—1722年的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约340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宅院群体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由50多座独立房屋组成,建筑物整齐成正字型排列,分正屋横屋,全是砖木或石木结构,做工细致精美,每座房屋都建有跑马楼,观望台和“猫眼”,每座正屋都建有天井、砌有照墙,每面照墙中央都写有一个“福”或“喜”字样的大字,大字上方或写有富贵吉祥、或写有家庭和睦、或写有幸福安康等四字吉祥语,照墙两侧,一侧是厨房,一侧是客厅,厨房和客厅各有一个雕龙龙画凤的精致木窗。每座正屋的天井全是用凿刻好的青条石砌成,部分天井是用凿刻好的巨大整块青条石砌成,其中一个天井是用一块长2.9米,宽1.9米,露出外面厚度0.38米的巨石砌成,据专门人士测算估计有10余吨重。而且大部分古建筑基础墙是用条石砌成的,有一条石长有4.1米、宽0.9米、厚0.24米,重约5吨。在古建筑中,其中有一座关马的马房共有10间、每间面积约12平方米左右,全是用大小长短厚度一致的条石砌成的,每块条石重在4000斤以上。其实这个村距离石头山最近点约有2公里,很难相信凭当时的人力物力和艰难环境条件怎能建起如此恢宏的建筑,真让人难以置信。
在那些古建筑中,八仙石雕,龙凤木雕,精美绝伦,所有梁、柱、窗、门、礅等皆饰图案,或人物、或花卉、或祥禽、或瑞兽,或门联栩栩如生,传承着一个古老神秘家族的传奇故事。
许家桥古村落明代风范
2019年10月16日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湖南有45处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永州零陵区成功申报2处“国保”单位,分别是邮亭圩镇的杉木桥胡家大院和梳子铺乡许家桥明代将军府。
许家桥将军府青山环绕、鸟语花香、树木参天,走进这个传奇的古院落,这里一排排古建筑星罗棋布,一条条古巷道纵横交错。走近古院落入口是许家大院近5米高的门头,门头外边砌有一个长近20米、宽15米的半边园似弓箭形状的青石图案,大门边有两个大石墩,石墩正面清晰可见、雕刻精致的一朵莲花图,左右边分别刻有梅花鹿图案,门头两侧砌有2米多高、250多米长的围墙,围墙上面全是用打凿好长0.9米、宽0.6米、厚0.1米的“人”字型青石做盖砖,可见该古院落何等恢宏霸气,由于年代久远,院落大部分围墙已倒塌损毁,只有30多米围墙保存较完好。走进古院落內,屋檐、窗花到处可见各种木雕、石雕类花、鸟、虫、鱼和12生肖等图案,大小不一、栩栩如生。文物专家邓少年介绍,该村现保存完好的元末明初古建筑30多栋,至今已有650多历史了,江南罕见。
说起许家古院落的历史,据许氏家谱记载,许家的始基祖并非永州零陵人氏。许氏宗族的始基祖,字焕长,原是浙江嘉兴府嘉兴县善良乡人,元至正时(1325--1368年),正是元末明初,政权交替的时节,乱世出英雄。许焕长做到了湖南衡永郴桂副都统的官职,诰授振武将军。他在永州为官多年,后来死于官舍。许家人请风水先生堪踏宝地,葬于零陵西路孝悌乡大湾山,就是现在的零陵区梳子铺乡许家桥村大湾山。明洪武初,许焕长之子许益吾,世袭指挥使,有屯田二百亩。因其父亲葬在了梳子铺乡大湾山,一为守孝行,二因此地风景优美,风水甚佳,许益吾干脆也就选择了现许家桥村所在地居住下来。居此许家桥,独具慧眼将基业选址在这风水极佳的优美山水环境之中,背靠后龙山,门前愚溪源头像一条永恒的龙脉,远处群山将无尽的财富拥向大院。许益吾也就成为许家桥许家支系的开派先祖。
许家大院创基于明代早期,完备于明代中期。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达40000余平方米。以门楼为前中轴点,进门楼为大型消防水池,长30米、宽20米、深1.5米,面积达600余平方米,稀属罕见。池两侧为宽广的舞狮坪(欢庆坪)面积上万平方米。每逢过年过节,或逢大事喜事,宗族聚此欢庆,消防池即起消防之用,更起园林之用。池两侧设纵横通道,纵通直通池后纵线正屋。正屋前,设计为长60余米、宽5米的看坪,更显大院之气势。
另外,在许氏大院祠堂发现三块文化底蕴深厚的石碑:第一块是历代宗子万古流传碑;此碑刻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主要记载许氏一族的谱系、源流以及在许家桥村发展的历史,与许氏族谱互为佐证(此碑在“文革”时期为防破坏而埋于祠堂地下,2018年由该村支书安排人员挖出)。第二块是重修祠堂碑;此碑刻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记载了许氏后人在道光年间集资重修祠堂一事。第三块是禁烟、禁盗告示碑;此碑刻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主要记载许氏族规,许家大院曾是楚粤古道必经之地,古代商贸往来频繁,发布此等告示意义重大。
目前,文物工作者已经对三块石碑进行了拓片,并加以保护。
大皮口古村落面积繁大
在毗邻广西的永州市零陵区水口山镇大皮口村,发现一处罕见的明清时期巨大古院落,共有明清时期古建筑房屋150余座,面积近2万平方米。
经文物专家们现场考证,这150座古建筑中,其中明代年间建造的50多座,清代建造的90多座,至今有80多座保存比较完好,现仍然有60多座古建筑有人居住。文物专家们对此感叹地说,在湘南地区发现并保存这样完好的明清时期文化底蕴深厚、建筑房屋之云集的巨大古院落实属罕见。
据该村今年88岁的王少凤老奶奶说,她自从15岁嫁到这个大院子后,至今已有70多年了,这大院子共有五纵六横、十二巷,纵横相连巷巷相通,还有两条自北往南宽约0.4、深0.2米至0.4米的消防水沟,家家户户有用上等青石凿雕成的大水缸,水缸上雕有各种不同的吉祥图案。过去整个大院子周围有围墙高1.5米到2米,围墙围得严严实实的,像个巨大的城堡,有大门、小门、后门、侧门多少条数也数不清,拐弯抹角、七弯八拐、好似迷宫,外地人来大院很难找到正确岀口,她还有趣说自己开始嫁到这个村子几次劳作回家找错了屋。
更感到传奇神秘的是这个古院落全是杨姓,没有一户杂姓,共有500多户、1600余人,古往今来,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杨氏家族勤劳慧智,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爱才爱教,敬贤重德。古院落内原有杨氏大小祠堂两座,祠堂里挂有杨氏家族历朝历代文化能人、孝老贤人和达官显贵人的牌匾几百块之多,新中国成立前一场大火将祠堂烧毁,另一座小祠堂内的大小菩萨和各种牌匾也在“文革”时毁于一旦,改革开放后,该村经商富人和多方有识之士筹措资金几十万元按过去原样重修了一座杨氏祠堂。
在大皮口村150座杨氏古院落中,其中有40多座四合院落,青砖灰瓦,泥绘彩塑,山水人物,活人活现,惟妙惟肖,院内门窗和廊枋上到处清晰可见雕梁画栋、雕龙画凤等吉祥图案,在外墙及门头上到处可见花、鸟、虫、鱼和“福、禄、寿、喜、康、宁”等木、石刻。
该村73岁的杨传熙老人介绍,在他们杨氏古院落中还有一座保存完好、高达8.2米、宽约100平方米、全木质结构的房屋,分上下两层,当地人称此为“洋屋子”,原这样一模一样的“洋屋子”建了两座,解放期间因大火烧了一座,是清末一位杨氏大富商修建的,鳌头高耸,飞檐翘角,很有气势,富有特色。
如今,虽然已申请报批为国家传统古村落,但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迁往城里的越来越多,古建筑修缮乏力,每年损毁、偷盗、破坏严重,希望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加强保护和修缮。
胡家大院古村落彰显辉煌
地处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杉木桥村胡家大院古村落,从古城零陵出发,到邮亭圩镇经福田茶场,再到杉木桥村约35公里。
来到杉木桥胡家大院进门口左上方,挂有一块沉甸甸的红木牌子上面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格外醒目。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杉木桥胡家大院,始建于清初,为湘南典型的院落式硬山顶建筑。始祖胡彦林于顺治年间自楚江圩(今日冷水滩区)来此地定居,彦林公生有金像、银像、再安三个儿子,三子暴富后初建胡家大院。经过几百年的繁衍,胡家子孙增多,大院也随之不断扩建,形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
胡家大院主要由金像公房、银像公房、再安公房、胡氏宗祠与青云塔等5部分单体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约8400平方米,青云塔在途经的田洞里即可看到。大院坐落于村中,院前为广阔而平坦的田野,柳宗元笔下的黄溪就从村旁流过,诗情画意、故事万千。
胡家大院是零陵区清代古民居建筑中的典范大院,将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廊道、巷道以及游亭等建筑有机地联通起来,科学地解决了房屋的通风、透气、采光、防火、防盗及排水等问题;古建筑的门、墙、窗均雕刻吉祥动物与花卉等图案,彰显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鲜明个性和时代风尚。胡家大院是研究湘南古代民居宅院设计与发展重要的文物实例,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这处古村落有清代建造的房屋40多座,现半数房屋还有人居住。
走近胡家大院,一片庞大的建筑群坐北朝南,高大围墙将建筑物紧紧围住,方方正正,严严实实,好似一个防护严密的古代城堡,村前村后依山依水、依田依木、绿意盎然,让人浮想联翩,真可谓是当时的上等居家之胜地。
走进不高、也不奢华的门楼看到,一幢很严实、很厚实的大木门和高高的石门槛,让人感到好奇,这就是整个大院的人进出口、连接外面世界的唯一正通道。再走进大门里面一眼看到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天井,面积至少有300余平方米,天井全是用清一色的鹅卵石砌成、并拼砌有各种吉祥图案更有故事性、趣味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再往里面是几座正屋,其中一座正屋的屋檐两端有两对雕制精美、长宽约1米、厚约20厘米的木狮子,2008年被盗。整个胡家大院以正屋为轴心,两旁分支建房,两边拱形门对称,住房对称,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轴对称设计。
胡家大院四座正屋(也是公屋),其中一座就是胡氏宗祠,用于迎接礼宾、摆酒席宴,胡家大院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家族大院,单独设立祠堂,它集祠堂与家族大小红白喜事用堂于一体,让胡氏家族成员时刻都能感受先祖的威严与荣光。
胡家大院四座正屋高大气派,四开木门隔断,各有天井,卵石铺砌,中间不设过道,人从两旁屋檐下行道迂回进入后庭,最后一栋供奉祖先神台和牌位,也是家族议事决策的场所,可见当时胡家的兴旺发达。
夫江仔古村落群山环绕
夫江仔村,在永州零陵区西南边陲大庆坪乡,与永州道县、广西全州接壤,为“一脚踏三县区”之地。
夫江仔村风景秀丽宜人,群山环绕,遍地是绿,树木森然,静静的滋润着这个村落。数百年来,美丽的夫江仔村用岁月纺织出了村里的“三好”,一是景好,一年四季鸟语花香;二是水好,村后高山泉水清凉香甜;三是人好,全村勤劳善做,民风淳朴。
夫江仔村全部是杨姓人家。明朝万历年间,杨氏先祖杨一明及其子孙后代不断生息繁衍,逐年建起古老的村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整个古村落依山而建。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30亩,现存有古建筑房屋20多座,其中至今还有人居住的16座。所有院落与湘南其他地方古村院落不一样,依山就势,均为坐西朝东。
古村内最早的院落为8正屋8横屋,清初时失火将8横屋烧毁。清代道光年间,一名叫杨映茂的杨氏后人组织族人重建,将房屋全部建成外观高矮一致的正屋。后来,村民建房时也都建成与正屋座向一致。在村口,重建时所立3块石碑字迹仍然清晰可见。碑文记载了重修房屋、古道、石桥的过程及捐建人姓名、捐钱数量。
古村建筑的雕刻如鬼斧神工,精美绝伦,八仙石雕、龙凤木雕,所有梁、柱、窗、门、礅等皆是图案,照墙上、屋檐上、门头上各种龙、凤、花、鸟、虫、鱼等吉祥图案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村中的步行道全部由石板或鹅卵石铺成,将所有的古村建筑连接为一个整体,使古村因而宁静而有韵致。一条砂石铺成成的古道,自南而北,穿村而过,延绵数公里,蜿蜒曲折伸向远方。
芬香古村落美不胜收
零陵区大庆坪乡芬香古村落,与广西全州县东山瑶族自治乡和白宝乡毗邻接壤,从零陵城区岀发约1小时30分钟车程即可到达。2016年该村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评笫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芬香村里唐氏家族约占总人口80%以上,明朝初洪武年间(1368年)从江西搬至这里,至今近650多年历史了,顾名思义,芬香村的名覆有两种说法,其一,随着唐氏人口繁衍增多,从文里村分香火而来建村;其二村内古樟树、桂花树众多,一年四季飘香,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芬香村。
芬香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四面环山,是湘南典型的丘岗山地。村内房前屋后有形态各异、美不胜收,天然石山、石柱、石娃、石笋、石桌、石凳、石壁、石画、石桥、石路、石棚、石走廊、石天坑、石溶洞等,犹如鬼斧神工,让人浮想联翩。
芬香村古村落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80余亩,房屋80余栋、大小巷道21条。总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每栋建筑似乎都是一幅古壁画,这里的祖宗堂、朝南门、石水缸、石桌凳、聚贤堂、古石雕、古窗雕花、穿枋木雕、绘画阳台和文化照墙等,面积之大、历史渊远,看后令人感叹惊奇。
进入芬香古村落村口,有一天然石马鞍,高约1.3米,长约2.2米,宽约0.7米,就像一神仙配备给该村村民的一匹神马巍然屹立守护该村。过去古村落贯穿村内的一条古代通往广东、广西的青石板路保存完好、长达2.5公里。村内有百年以上各种古树27棵,年纪最大的一棵古枫树已有800年树龄,见证了芬香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芬香村地处湖桂走廊,受源湖湘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双重影响,源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织斗笠、编箩筐、纺纱线、打蓑衣、泥工匠、雕石艺等传统手工艺历代相传,吃香于永州乃至两广。
芬香村里俗歌、山歌和乡村文化更是独特。建房有奠基歌、上梁歌,采茶有釆茶歌,娶亲有娶亲歌,嫁女有嫁女歌,喝酒有对酒歌,谈婚恋爱有男女情歌等等习俗,这给文化底蕴深厚芬香人生活增添了五彩斑斓的色彩和浓厚一笔。更佐证了湘南悠久历史文化之基深缊厚。
黄家湾古村落风釆依然
零陵区大庆坪乡黄家湾村发现一处由唐氏家族建造颇具规模、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共40多座,面积约8000平方米。
据该区文管所考古专家现场监定,这处古建筑群系明中期续建起来的,至今已有500年到200年不等的历史。其中有31座古房至今还有人居住着,面积之大,人气之旺,石砌艺术之高,实属罕见。
现场目睹到40多座明清古建筑,房屋面积大小、高矮大体一致,正屋都是坐南朝北,横屋是坐东朝西排列,每一座古建筑系江南四合院型,为石、砖、木结构,每处古建筑前面砌有一堵照墙,照墙内墙上都写“福、禄、寿、喜、贵、吉、祥”等字样,还有雕龙画凤图案,每个小院左右各有一间厢房,两厢房中间有一个约20至25平方米的天井,天井都是用上等青条石硬砌成“回”字型,并砌有明沟暗下水通道,天井旁上方都有一至两个能载200公斤水左右的石水缸,所有古建筑基石全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青条石料下脚或用石料砌至一到三米高不等,在四扇墙壁中,其中两扇外墙都用三六九青火砖砌成,靠堂屋两扇都是用木结构装制而成,每个石柱墩都雕有龙、凤、鸡、羊、象、狮、鸟、鱼等不同动物吉祥图案,墙体外墙为典型的马头凤尾墙,形态逼真,做工精致,雅典大方,美轮美奂。
在40多座明清古建筑群中纵向留有五条小巷,每条小巷长约70至80米不等,巷宽约2米,每条小巷是用青石块砌成,横向看并砌有四条防雨人行通道,使得整个院落与院落之间走廊通道相连,下雨天人行串门和相互走访有鞋不沾雨之感,走廊过道每条宽约1米至1.2米。
目前,该村这一古村落已全部列入文物保护,并将村古建筑群已打捆向区、市、省和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逐级申报、申请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平斗岭古村落风貌独特
日前,零陵区邮亭圩镇桐子坪村(村合并前叫朱家村)朱家一组的平斗岭自然村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面积达7000平方米。
“这古建筑群是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是朱家村一名叫朱九爷的人花5年多时间建造的,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了,朱九爷是一名商人又是当时的一名地方政府官员。”马鞍岭村今年95岁的村民盘仁元介绍说。
桐子坪村今年78岁的朱又洁老人查阅朱氏家谱后记者说:“平斗岭古建筑群是我们朱氏第五代老前辈朱咏仁(又名朱九爷)建的,原共建了十二纵六横,每座房屋的窗花上都有风格独特的花、鸟、鱼、虫等图案,原古院落内还有一块长两米、宽约80厘米,刻有’德辉永荫’的大木金匾挂在正屋上方。古院落周围均砌有2.5米高的围墙,围墙西北面有两厢大门,大门两侧一对高约1.5米的石狮子,大门外有两组拴马石,大跃进年全被毁。围墙北面是通往两广的官道,官道自西向东走向,全是用鹅卵石建筑起来的,宽1米左右。”
平斗岭古建筑群坐东朝西排列,多为砖木结构,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现60%的房屋保存完好,且9户有人居住。但由于年代已久,再加近几年很多青年农民已移于城市定居,对此,文物专建言,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拿出保护方案,制定可行措施,加强保护,防止他人损坏,要不然这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群将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毛坪里古村落建造科学
日前,笔者驱车120余公里,来到临近广西最边远的大庆坪乡村毛坪里村,在文物专家的指点和确认下,在毛坪里自然村惊奇发现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村落,古院落共16栋,而且近70%的房屋均有人居住。
毛坪里村地处零陵区西南部,这个古院落四面群山环绕、风景秀丽宜人,古村落建在半山坡上总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16座古建筑房屋中,其中11座至今炊烟袅袅、有人居住,整个古院落三纵两横排列,每栋房子四合院型,整个古村落共有3条长80米、宽1.6米的巷子,巷子与巷子之间均搭建有避雨过道,雨天串门无须打伞,整个古院落形”回”字型,可见做工之精细。
据该村老人杨望生说,这古院落都是老长辈唐亨春等人花费10余年时间建造的,始建于清代光绪同治年间,至今已达140多年历史了。目睹一栋栋别具一格的古建筑,全是长方青石奠基,外观错落有致,内饰装修各有千秋,杨望生说,他在这里生活70多年了,这里冬暖夏凉很舒服,夏天基本上不要电扇。
该村文化人唐国芳说,毛坪里村大多数人都是姓唐,唐氏家属是明代中期从江西搬过来的,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唐氏有17句唐氏家训。“诚孝悌,睦宗族,慎祭祀,宜俭读,尊师长,训子弟,守忠厚,和邻里,戒嫖赌,戒轻女,恤孤寡,唯勤俭,避祖讳,戒争讼,戒乱酒,勉知足,追远祖。”从古到今,这里“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家风和社会气很好。可查阅历史档案,该村村民100多年来无离婚的、无违法犯罪行为记录。他说,这里的人很好客,他的老长辈唐太银,1934年8月和11月,为红六军团西征路过此地老百姓杀猪宰羊热情接待,并为红军带路、送粮。
毛坪里古村落建精细,做工十分讲究,排水、采光、防盗、避风,相得益彰。墙上雕龙画凤,大堂屋,大天井,大照墙,使每栋房屋与房屋之间既连接又隔离。50余平方米的会客厅,“唯勤俭”的村民从不觉得奢华。每条石门槛配上厚木板大门,坚实防盗,大厅连天井,正房配厢房,每栋大同小异,各家大门一关,村院一统、宁静又安全。
相关问答
八字属性为土的字有哪些- 汇财吧专业问答test[回答]使用汉字的五行时,以汉字的字形五行为主,以其音韵五行为辅。1.从字形上划分汉字的五行属性,土形基本笔划和部首为:一...1、笔画的五行属土的字有:...